隨著中國互聯網、物流、信息、金融等產業的快速發展,阿里、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一呼百應等中國電商巨頭與新星不斷崛起,受電商發展的沖擊,中國實體商業面臨一波又一波的“閉店潮”。
而隨著2020年初的疫情突發,以社區商業為代表的的線下實體商業又在此情況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期間,跨界的物流交通遭遇阻隔,電商購物短板暴露,病毒把分散人群趕回到了社區,以生鮮、藥店、便利店等為首的社區商業成為生存物資的主要補給站,一個3000平方米的社區超市人流堪比周邊 8 萬平米購物中心的平均人流,據阿里數據分析,北京一個社區附近的盒馬鮮生春節期間每天補貨 3 次。
那么,在這種變幻莫測的時代潮流下,未來的實體商業究竟走向何處?如何預測其發展規律與趨勢?或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商業源于原始社會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強化了商品的“功能性交易”思維,然而當顧客期待交易的內容越來越多,還是停留于“功能性交易”的商品則越來越失去市場。
隨著互聯網的愈發普及,線上商業的發展不斷壯大,但實體商業的作用和價值始終難以被電商完全替代。尤其在國家面臨疫病、自然災害等社會重大危機時,基于城市被封、交通中斷的情況,電商購物的短板會被充分暴露,而社區便利店、生鮮超市等實體零售所發揮的作用則不能被忽視。
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產品”和“功能性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升級的新需求,在個體化生活方式更加普及、生活節奏變得更加快捷的今天,尤其在一二線城市中,那些“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文化”的作品與藝術品更加受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歡。
在新商業、新零售、新市場、新IP……不斷涌現的今天,只有找到商業最底層的邏輯,摸準商業變化背后的規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準確把握實體商業未來的走向。